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信息详细
高脂血知识科普
信息来源:本站 作者:康康 更新日期:2024/12/27 22:36:29

高脂血症是指脂肪代谢或者运转异常使人体血液中的血脂含量超过正常范围,表现为血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过低,现代医学称“血脂异常”。高脂血症是常见病、多发病,更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该病对身体的损害是隐匿、逐渐、进行性和全身性的,它的直接损害是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可以防治,长期调脂治疗可以减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中风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减少糖尿病的致残率。

疾病分类

根据脂蛋白代谢紊乱的原因分类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高脂血症

先天遗传基因缺陷或后天的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和其他环境因素等所引起的血脂异常。

继发性高脂血症

某些疾病在发病过程中导致脂质代谢紊乱,进而出现高脂血症,治疗和控制这些疾病后使异常的血脂可得以纠正。

病因

高脂血症不同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存在异质性。总的来说,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本病好发于肥胖或超重者、有本病家族史人群、糖尿病患者。

主要病因

原发性高脂血症

遗传因素

与脂代谢有关的基因发生突变可导致脂蛋白降解酶活性降低,脂蛋白结构或受体缺陷使脂蛋白在体内的清除减少或分解代谢减慢;或增加脂蛋白的合成,影响饮食中脂肪的吸收等,引起各类的原发性高脂血症。

继发性高脂血症

饮食脂肪过多

是常见的引起高脂血症的非病理因素。从胃肠道吸收的脂蛋白大大增加,促进高脂血症的发生。

肥胖

体重增加促进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使LDL产生增加;另一方面促进肝脏胆固醇的合成。

疾病状态

引起血脂谱异常的疾病很多,常见于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痛风、阻塞性肝胆疾病、胰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原累积症、骨髓瘤、急性卟啉病、多囊卵巢综合征、酒精中毒等。

长期大量饮酒

可抑制肝内脂肪酸氧化,脂肪酸合成增多。

流行病学

高脂血症是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高脂血症的患病率与发病率节节攀升。

目前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占2.9%,高甘油三酯血症占11.9%,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占7.4%。另有3.9%的人血胆固醇边缘升高。

好发人群

肥胖或超重者

肥胖患者脂肪含量增加,脂肪蓄积导致脂肪代谢紊乱,容易出现高脂血症。

长期高糖、高脂饮食者

体外摄入过多的脂肪,不容易转运和代谢。

直系亲属即父母、兄弟姐妹有高脂血症病史者

高脂血症与遗传因素有很大关系,脂代谢有关的基因发生突变容易导致各种类型的高脂血症。

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有促进脂蛋白分解的作用,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患者血液中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

诱发因素

无明显诱发因素。

症状

高脂血症本身主要表现为肥胖、皮肤黄色瘤、腹痛、肢体乏力疼痛,非酒精性脂肪肝是高脂血症的间接表现。本病治疗不及时可合并出现高血压、冠心病。

典型症状

肥胖

体重超重,BMI>28,脂肪蓄积以腹部最为明显。严重肥胖患者还会表现为气促、活动受限。

皮肤黄色瘤

局限性皮肤隆起,颜色可为黄色、橘色或棕红色,多呈结节、斑块或丘疹等形状、质地柔软。

腹痛

反复发作的饱餐后短暂性腹痛,疼痛较轻,可自行缓解。可能是由于高脂血症导致的肠系膜动脉硬化性胃肠缺血。

肢体乏力疼痛

肢体乏力或活动后疼痛,下肢发冷、麻木和间歇性跛行,以致出现痉挛性疼痛,甚至引起肢体萎缩。

其他症状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表现为肝大、肝功能异常、乏力、厌油、肝硬化和肝酶学指标升高。

并发症

高血压

临床上很多高脂血症患者都合并有高血压,可以表现为头部胀痛、阵发性眩晕、胸闷、乏力、肢体麻木。

冠心病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以致血栓形成造成管腔狭窄。临床表现有心绞痛、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脏骤停。

就医

高脂血症高危人群出现不适症状之后应该立即到内分泌科就医,通过血脂检查即可确诊。本病需要与妊娠高甘油三酯血症进行鉴别。

就医指征
  •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血脂检查。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血糖升高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 在体检中发现血脂过高,无论有没有身体不适都要及时就医。

  • 确诊高脂血症的患者出现胸痛情况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 优先考虑去内分泌科就诊。

  • 出现胸痛症状去心内科就诊。

  • 出现腹痛、呕吐症状去消化内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皮肤出现黄色瘤、腹痛、下肢疼痛、乏力等)

  • 体重、身高分别是多少,近期体重有没有变化?

  • 之前是否存在过高血脂的情况?

  •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血脂检查:空腹时静脉采血,测定血浆的总胆固醇、甘油三置、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是明确高脂血症的主要依据。

诊断标准
  • 眼部存在黄色瘤,肥胖以及出现腹痛、肢体乏力等症状。

  • 血脂检查中明确存在高血脂的表现。

鉴别诊断

妊娠高甘油三酯血症: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甘油三脂增高,可以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妊娠高甘油三酯血症是诱发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原因,可以因为胰腺炎发作就诊查出,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呕吐。血脂检查表现为甘油三脂明显升高。

治疗

高脂血症病程较长,需要通过阿托伐他汀、苯扎贝特、烟酸等药物长期维持治疗,如病情严重且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可进行部分回肠切除术、门-腔静脉分流术治疗。

治疗周期
高脂血症为慢性疾病,需长期维持治疗将血脂控制在正常水平。
药物治疗

他汀类药物

临床常用的有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这类药物能够显著降低总胆固醇,也降低总甘油三酯水平和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转氨酶升高和肌病,包括肌痛、肌炎和横纹肌溶解。

贝特类

贝特类能增强脂蛋白脂酶的活性,适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临床上可供选择的贝特类药物有非诺贝特、苯扎贝特、吉非贝齐。此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为消化不良、胆石症等,也可引起肝酶升高和肌病。

烟酸及其衍生物

烟酸及其衍生物属B族维生素,降脂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其降甘油三酯的作用明显。适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临床常用的如阿昔莫司。常见不良反应有颜面潮红、皮肤瘙痒和消化道症状。

手术治疗

病情较重,长期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但风险较大。

部分回肠切除术

切除回肠末端约2厘米长的部分,干扰了胆酸的肠肝循环,降低血浆胆固醇。该手术操作简单,但术后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如腹泻、肾结石、胆结石、肠梗阻等。

门-腔静脉分流术

可减少体内总胆固醇并可降低合成关键酶活性,使血浆总胆固醇下降20%~35%。并发症有肝萎缩、脾大及诱发肝性脑病等。

预后

高脂血症一般是可以治愈的,不影响自然寿命。患者需要在药物治疗后的4~6周内复查血脂指标。

能否治愈

高脂血症一般可以治愈。

能活多久

高脂血症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血脂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复诊

血脂异常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服药期间应定期随诊,在开始药物治疗后4~6周内,应复查各项血脂指标,根据血脂改变而调整用药。

饮食

高脂血症中血浆脂蛋白主要由消化道吸收而来,也有部分由体内合成或其他组织转化而来,避免高脂、高糖、高热量的饮食。食物最容易引起血浆脂蛋白的增加,通过长期饮食的调理,限制饮食中的脂肪、胆固醇的摄入,保持能量均衡。

饮食调理

限制能量供应

控制总能量、控制体重,限制糖的摄入,少吃甜食及少饮含糖饮料,不宜吃蔗糖、水果糖、蜂蜜及含糖点心。

控制脂肪胆固醇的摄入

减少脂肪的摄入量,降低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少吃动物油脂及猪、牛、羊等肥肉,适当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猪脑、动物内脏、蛋黄等。

适当增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摄入

可以适当摄入豆类及其制品、瘦肉、去皮鸡鸭、鱼类。多吃水果和蔬菜,多吃粗粮以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的摄入,以利于胆固醇的排出,减少胆固醇的合成。

护理

高脂血症患者日常要注意遵医嘱用药,积极运动并长期坚持,同时日常要监测血脂指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病患者应用降脂药物时要注意是否出现肝功能损害的不良反应。

日常护理

口服用药

患者了解各类降脂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服用。

运动

在高脂血症的管理中占重要地位,尤其对肥胖的高脂血症病人,有助于控制血脂和体重。提倡低强度、长时间的轻量运动,建议在医师指导下开展运动,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病情监测

血脂异常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需定期监测血脂指数。

特殊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降脂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肝功能损害。

预防

高脂血症与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所以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如合理膳食,控制总热量摄入以及积极运动,同时可针对本病高危人群每年进行一次体检筛查。

早期筛查

对于高脂血症高危人群,宜及早开始进行筛查,建议每年一次体检,注意监测血脂结果。如果有问题,早期发现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

预防措施
  •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可少食多餐。宜清淡饮食、低脂少油、少糖少盐,定时定量进餐。

  • 经常运动,防止肥胖,目前认为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运动有慢跑、游泳,避免久坐不动。争取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以上的中等量运动。建议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4左右。